皮賦肌骨畫為魂
本報訊(記者陳發青 通訊員杜彥彪)河南報道:皮畫大師張亞美,女,國家高級美術師,現年82歲。生于1942年3月,籍貫河南省漯河市。本人1958年至1992年分別在河南省房建公司、市建三公司,后到塑料五廠上班。1992年退休。本人自幼酷愛皮畫,更加專注皮畫藝術,12歲時跟隨師父學藝,在其時間內刻苦勤奮學習,專研皮畫藝術。




皮畫,顧名思義就是用皮在木板、紙張上作畫,集觀賞性和藝術性于一身。這一項中原絕技起源于清朝,最初是用各種顏料為達官貴人家做一些墻面、棺材的裝飾,后發展到民國時期,由于畫筆過長、難以靈活變通,為了節約時間以及作畫方便,畫畫的工具就從畫筆變為了皮子,通過皮子配合油漆、顏料來作畫。
那時,工匠們用虎皮作畫,材質堅韌不失柔軟,在河南民間有相當多皮畫工匠,用簡單的幾塊皮子,在墻面上、木板上畫出栩栩如生、色彩鮮明、令人嘆為觀止的畫作。用皮作畫,蒼勁有力、行云流水,功力深厚的畫師平均十幾分鐘就可以畫出一幅完美的畫作。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項技藝瀕臨絕跡,到目前,皮畫的正式傳承人僅剩張亞美大師一人。



在1951年,張亞美就接觸了皮畫,但當時的皮畫并沒有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只是一種民間手藝人的謀生手段。當時張老師的家境并不是很好,為了生活,她學過跳舞、塑料制作等,但是皮畫是她一直堅持到現在都沒有放棄過的一門手藝。“這不只是一個謀生活的手段,皮畫就像我的精神寄托。”張亞美說,當時,他們三個徒弟一起跟師父學習,但是由于皮畫在市場上逐漸沒落,難以維系家庭的正常開支,另外兩個師兄弟就轉行做其他事情了。整個中原地區,真正系統接受皮畫學習的傳承人就只剩了張亞美一個。在最艱難的時候,她也沒有選擇放棄,“當時就是白天做工,晚上就接著練,接著畫。這玩意就我一個人會啊,我要是丟了,這項絕活就真的失傳了。”在那個生產力落后的年代,皮畫作為一種消遣的藝術品,根本無法得到市場認可,甚至在大多數人看來,畫皮畫就是一種“浪費”。然而張亞美老師卻不這樣認為,相反,她覺得不畫才是一種浪費。六十多年過去了,張老師一直在堅持,她在時間里繪畫,在煙火氣中傳承著皮畫;蛟S,她本可以墨守成規,不用如此辛苦,但實際上她從未停滯不前。作為民間藝術家,她始終保持著對于傳統藝術的繼承與探索,在六十年的時間沉淀中,她的筆觸愈發細膩,與現代觀念進行了更好的融合。
在她的紙上,竹子挺拔青翠、蒼勁有力;牡丹或舒展大方、或隨風飄動、或獨占枝頭、或雙頭并蒂,千姿百態,美不勝收;就連小鳥的羽毛也充滿了立體感和毛絨感。這樣的一幅幅畫現于世人眼前,他們都很難相信這是用一塊皮畫出來的畫。



能讓小孩子每天興高采烈的來上課的老師必定有獨特的方法,要么是高超的技術,要么是溫暖的話語,張亞美老師則兩者兼備。張亞美老師奉行的是鼓勵教育,“我鼓勵他們,他們才更愿意學。如果從早上批評到晚上,誰還愿意來學。”學生每畫一筆,她都在旁邊夸一夸,“這個竹竿好看”、“這個葉子多好看啊”、“對對對,就是這樣畫,你悟性真高”,她對學生展示出來的所有優點都進行了夸獎,但是如果學生出現問題,她也會直接點出:“你這葉子畫的很好,但是如果再細一點就更好了,把這個角捏緊,就畫細了”“這個葉子畫的很好,怎么花瓣就畫不好了呢”就連批評,也是溫柔的,帶著鼓勵的。就因為這樣,來上課的小孩子才愿意學,大人也認真學。,脾氣一貫好的張老師也有件不能忍受的事,就是學生將皮亂扔。在張老師眼里,皮就是畫筆,就是傳承,是皮畫里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皮畫之所以叫皮畫,就是因為手中這塊皮,硬了不行,軟了也不行。”
張老師對皮的要求相當高,必須厚薄合適,軟硬適中,因此為了給學生挑選好用的皮,張老師都是自己去化工廠挑選,然后自己進行加工打磨,根據畫畫的不同內容,將皮做成不同的形狀,再交給自己的學生們。“這塊皮就是我的心血,不管怎樣,這塊皮不能丟,有的學生拿在手里一兩天就丟了,我就特別心疼。”張老師說。




有了張亞美老師的數十年堅持,才能讓現在的我們見到皮畫這種絕技。正如張老師所說,這塊皮就是心血,它不只是一個作畫工具,更是傳承。那一山一水、一花一鳥都是由這塊皮賦予了肌骨,皮在紙張上發出的呢喃淺唱成就了皮畫的靈魂,以皮作筆,在紙上的肆意揮灑,那些花鳥魚蟲才能在畫紙上延續生命,皮畫藝術也就延綿不息。
共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