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農村父母外出務工,親情的脫離,學生第一負責人空位,學校教育的不足,及社會關注不充分等原因是產生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政府、學校、家庭的聯合管理是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的根本措施。因此,本人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多年來深入研究,積極探討出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對其有效的教育措施和方案,使留守兒童的身心能夠得到健康有效的發展。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原因;對策
一、引言
每個兒童本應該擁有幸?鞓返耐,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健康成長。然而,受工作不穩定等客觀條件限制,有些農村家庭為了盡可能地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家庭經濟狀況,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往城市務工、創業。此時,外出務工的父母就必須把家中年幼的孩子交托于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甚至外人來撫養、照料,從而催生了數量巨大的農村留守兒童。
兒童的身心健康狀況是其健康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其生活質量和生命寬度,同時對成年以后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預測意義。孩子的情感是細膩的、脆弱的,也許從表面上看風平浪靜,但他們也需要父母溫暖的擁抱和溫柔的關愛。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缺乏父母一方或雙方的教養和關愛,與父母間未能有足夠的情感交流。親子關系相對疏遠,這對他們后續的健康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種“父母角色缺失型”的環境下成長,使得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較非留守兒童更為突出,應引起全社會的重視與關愛。
二、留守兒童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打工被留在家鄉,需要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16歲以下的孩子,在學齡上一般為小學生和初中生。據統計,我國1.2億農民常年外出務工經商,或到外地打工掙錢。由此產生近2000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歲以下的占86.5%,按全國3.6億兒童來計算,每18個孩子就有一人不能與父母共同生活,而且這個數逐年在增長。通過調研發現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教育確實存在一些負面的影響,相關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統計數據凸現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這不僅嚴重影響我國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長,而且直接制約我國農村人口素質提高和現代化進程,尤其不利于社會穩定和公正、和諧社會的實現,亟需社會共同的關注才能全面控制逐步解決。留守兒童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在廣大農村產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群體,由此而產生的一系列的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據調查顯示,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素質發展方面主要問題有:
1、心理偏差。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群體當中出現了較嚴重的心理危機: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自卑心理加劇,喜歡自我封閉,為人處事孤僻不合群,與父母的疏離隔膜感增強。
2、性格缺陷。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自私任性、霸道蠻橫、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脾氣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現暴力傾向,甚至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態。他們在家常和代為撫養的監護人發生頂撞,以自我為中心,稍有不滿意便大發脾氣,叛逆怨恨。
3、學習困難與注意缺陷。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父母必要的監督和關愛,學習主動性本來就低,再加上祖輩們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業往往很難得到及時輔導,普遍對學習興趣不大,學習自信心普遍較低。另外,因為心理孤單以及對父母的思念,課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學習,久而久之,有些便會感到學習壓力增大從而厭惡學習,導致成績下滑,有的甚至產生輟學的念頭。
4、耐挫力差;鶎計D聯的調查反映,留守兒童在面臨自身不適或者困難時,往往無所適從,不知所措,表現為行動遲緩,意志力不強。留守兒童在受到挫折時,有4.7%的孩子感覺生活沒意思,甚至有0.5%的人產生過自殺念頭。
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原因分析
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大致說來為以下幾點:
1.親情教育。良好的依戀關系能滿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幫助孩子形成對社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但調查結果顯示,外出家長與留守兒童的聯系頻率偏低。
2.監護教育。絕大多數由祖父母輩進行監護撫養,在特殊的教育環境下,留守兒童養成了一些不良生活習慣。
3.學校教育。留守兒童屬特殊社會群體,其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明顯比其他同齡兒童差,學習方面顯得困難重重,導致學校、老師的關注度不夠。
4.社會教育。留守兒童缺乏管教、引導,易受不良分子的誘惑、拉攏,有厭學等不良學習心態。
5.自控能力。留守兒童本身的自我調控系統就是其內部因素,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兒童在情緒、情感、學習心態和行為方面更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問題,從而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
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策研究
首先,應重視家長教育輔導,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學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場所,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應通過言語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首位的。雖外出務工,但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養環境。務工父母可以通過打電話、寫信或發郵件等方式經常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各方面的情況,掌握關心子女的健康成長。同時家長也經常與所任學生的老師進行溝通,了解孩子們的在校情況和學校發展的情況,了解他們的心理發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對子女采取相應的措施,在和子女溝通時,既可采用鼓勵,也可以批評等方式來教育監督他們,但具體方法的使用特別應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遵循孩子們的發展規律。家長應重視孩子們的心理變化,盡全力幫助他們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響引起的心理問題。讓孩子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還能感受到父母雖在異地,但父母的愛經常伴隨著自己健康成長。
其次,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學校教育,F代化社會日益緊張和繁忙,給我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社會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了心理壓抑感。教師的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一定會導致些不恰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們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學校要重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使教師具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應用科學的知識來調整自己心態是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定的健康心理狀態。把學生視為自己的朋友,常主動靠近他們,抽出更多的時間與他們談心聯系,對他們的道德素質和精神素養的需求給予關注。使學生把教師當作自己的朋友樂意與教師交流,將心中的苦惱和悲傷對老師說說。平時要多創造一些愉快的專職的場合以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情緒投入到教育教學的工作中去。
再次,提高“留守兒童”自我調控功能。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的程度對他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F在學生的視野較廣闊,也有更大的抱負,但是由于自己各方面的發育均未成熟,接觸事物又較廣泛,很容易產生不良心理狀態。教師和家長應及時引導,對學生采取有效的調整方法來清除他們的不良的心理影響。在引導教育時,教師幫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觀念,“別人行,我也行”來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從而增強自我改變現實的信心?傊,首先應培養“留守兒童”的個人素質,讓他能夠正確地面對現實中的不足,克服自卑、疑慮的不良心理。其次要增強“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提高他們的意志力。最后,要培養“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和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
最后,組合社會力量,創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各級政府部門應明確劃分并負起責任,創建家庭、學校及社會共同合作參與到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和監護體系中來,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和素質的發展。首先,村委會要承擔對留守兒童的監護。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體會父母在外務工的艱辛,解決他們可能會出現的心理問題,使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最后,社會相互配合,尋找有效地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和決策。要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好的生存環境幫助其建立自信心,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改善其存在的心理問題,使其身心能夠健康的發展,成為一名健全的社會公民。
總之,解決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融合。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成長問題是當前中國農村社會轉型期的一個獨特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關注、參與,更需要學校教師積極參與,齊抓共管。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為“留守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讓我們把愛的目光投向那些缺失親情的留守兒童,提高他們的思想修養,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將對留守兒童的品質、人格情操的形成產生功不可沒的影響,能使他們在愛的陽光下健康成長,促進他們全面、和諧發展。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的希望。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獻
[1]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童狀況研究[J].⼈⼝研究,2005(1).
[2]李少元.城鎮化對農村教育發展的挑戰[J].中國教育學刊,2003(1).
[3]科學導報·學術2017年7期作者:何國興
共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